孟子在世時地位與百家爭鳴的諸子一般高,他的地位是在後世逐步提高的。
一、 東漢學者趙岐在注《孟子》的序言中說孟子是“命世亞聖之大才者也。”這是孟子被 稱作亞聖首次見諸文字,但這僅是文人對孟子的尊崇。
二、 晉鹹康三年(西元337年),國子祭酒袁環與太常寺卿馮懷共同上書《請興國學疏》中第一次將孔子孟子並列,說:“孔子恂恂,道化洙泗;孟軻皇皇,誨誘無倦。”
三、 唐代韓愈提出道統說,認為孟子繼承了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的道統,提出“故求觀聖人之道者,必自孟子始。”他還高度評價孟子之“功不在禹下”。
四、 北宋理學家程顥、程頤說:“學者須先讀《論》《孟》,窮得《論》《孟》自有要約處,以此觀其他經,則省力也。”他們甚至認為《論語》和《孟子》學好了,其他經也可以不學。
五、宋神宗熙寧四年,《孟子》正式被官方列為經書,並作為科舉考試的內容之一。
六、宋神宗元豐六年,封孟子為鄒國公,這是孟子去世後第一次獲得的正式封號。元豐七年,禮部又上疏,請求把孟子神位供奉到孔廟中,讓孟子取得了與顏回同樣的地位,配食孔子。
七、南宋光宗時,黃唐把十三經注疏合刊出版,這是第一次以經書身份出版的《孟子》。
八、南宋理宗時,陳振孫作《直齋書錄解題》,把《孟子》正式列入經部,這是以經書的地位著錄《孟子》的第一部目錄書。
九、元文宗至順元年,孟子被晉封為鄒國亞聖公。“亞聖”之名自趙岐提出之後,直到元代才正式成為封號。
十、明世宗嘉靖九年,大學士張璁建議,去掉“鄒國亞聖公”中“鄒國公”的封號,直接尊奉為亞聖,使孟子從公爵升為了聖人。同時,又把孟子之祖孟孫氏供奉到啟聖公叔梁訖(即孔子之父)的殿中配享。孟子第五十六代孫孟希文被封為“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”,同時還特賜孟子後世子孫以“屈法蠲免”的特權,規定孟子的嫡系子孫犯了罪,一概“不予究處”。此外還有免除徭役貢賦等等一系列特殊待遇。
十一、清朝皇帝更把孟子地位提到史無前例的高度。康熙親自作孟子贊,又在《禦制孟廟碑記》稱頌孟子 “嶽嶽亞聖,岩岩泰山;功邁禹稷,德參孔顏”。
十二、清雍正三年,雍正禦制孟子廟匾額“守先待後”,和孟府匾額“七篇貽矩”。
十三、清乾隆十三年,乾隆禦制《四聖贊》中說:“卓哉亞聖,功在天地。”並為孟廟亞聖殿禦制“道闡尼山”匾額和“尊王言必稱堯舜,憂心世同切禹顏”的對聯。他還先後五次遣官致祭孟子,並親詣孟廟拜禮兩次。
上一篇:孟子的思想主张
下一篇:孟姓的幾副對聯